主管QQ

站内信联系
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基康仪器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2023-08-21 18:32 点击次数:139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精密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技术壁垒与附加价值较高。

  公司以精密传感器和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载体,以监测与预警云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地质灾害行业客户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提供便捷、可靠、专业、智能的数字化服务。

  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深耕细作,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客户需求,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与市场高度匹配的产品,在安全监测传感器行业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国家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43项,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项,行业学会/协会奖项6项,参与起草、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共14项。

  公司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常规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核电站、风电场、油气储运、水利工程、地铁、高铁、桥梁、隧洞、港口码头、市政建筑、文物、矿山、地质灾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三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山东沂蒙、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辽宁红沿河、广西防城港核电站,江苏如东、广西兴安风电场,西气东输、中俄中缅油气管道,南水北调、小浪底水利工程,京沪、兰新高铁,浦东、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合肥、重庆智慧城市,贵州、云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国天眼、布达拉宫、西安古城、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项目。最终客户主要为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及地质灾害等行业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施工局、高校、系统集成商等。

  公司通过对物联网及传感器市场的分析、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国家政策的了解、相关知识产权的调研和技术可行性研究,历经多年自主研发,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包括振弦式传感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云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等。通过该五项核心技术,保证了精密传感器与智能数据采集设备的多项功能和性能质量。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构建天空地多参数监测系统,加强微功耗无线广域网传感技术研究,开展基于MEMS的低功耗实时三维姿态监测装置研究,推进动态结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和视频变形监测系统研发。

  研发方面,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的研发模式,保持研发工作的连续性和前瞻性。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优秀的研发团队,通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精密传感器、智能采集设备、云平台软件的核心技术开发平台。公司坚持“转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科研方针,通过对物联网传感器市场的分析、行业发展研究和国家政策的了解、相关知识产权调研和技术可行性研究,每年设立新的研发项目;同时,根据现有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价值,设立产品迭代升级项目。

  公司作为一家集智能监测终端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通过向客户销售智能监测终端产品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收入和利润。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为自主品牌智能监测终端产品的销售与实施模式、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模式、运维服务模式、技术咨询类项目模式等。

  公司智能监测终端的市场需求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不同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技术参数需求,公司从组织架构、设备资源、生产流程、人员分工、供应链协调、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在生产中仅保留了设计开发、整机装配和调试检测等关键环节。公司生产模式主要为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公司持续关注并研究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及地质灾害行业重大项目规划性文件,项目启动后,与项目业主、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流,营销中心负责与项目业主、设计单位进行商务对接。待招投标时,公司参与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相关部分的投标,投标文件由营销中心(重大项目报管理层审核后)出具。如果公司中标,由营销中心与客户签订合同,交由计划合同部登记备案及存档。

  计划合同部收到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合同后,派单给工程部组织实施。项目经理针对招投标文件要求和应用环境现场考察的情况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预算,经批准后进行项目实施。

  公司主要通过参与招投标、商务谈判等方式实现销售,签订合同后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和业务特点进行设备供货(主要为传感器及采集系统)、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项目实施。

  采购方面,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合理备货”的模式进行采购。公司设立采购部,制定了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和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对供应商的生产制造能力、品质保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综合评估,建立供应商准入、考核、奖惩和淘汰制度,确立了《合格供方名录》,原材料采购时优先选择现有合格供应商合作,同时建立并随时更新供应商档案,加强供应商资格的动态管理。

  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公司把握发展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同比稳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持续向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4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3,051.52万元,同比增长35.8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43%,比上年同期增加0.53个百分点。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完善区域化负责和专业化统筹机制,强化解决方案策划、战略合作、产业布局。公司抓住国家骨干水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市场机会,巩固水利、能源行业市场优势地位,持续拓展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等投资热点市场,提高交通、智慧城市、地质灾害市场占有率。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山东文登抽蓄、南宁抽蓄等项目订单;公司常规水电站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为JX水电站、拉哇水电站等提供智能监测终端产品及服务;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行业市场拓展效果明显,为三澳核电、太平岭核电等核电项目供应精密传感器及数据采集设备,并参与多个海上风电项目的安全监测项目建设;交通行业市场拓展成效显著,获得海南儋州地下工程施工监测、参与中铁西南院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监测工作;智慧城市、地质灾害行业表现积极,为北京中轴线基建项目、成都城市生命线桥梁监测、中法航空大学建设、贵州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监测点建设、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等提供专业的技术、产品与服务,行业动能进一步提升。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继续加强对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持续构建天空地多参数监测系统,加强微功耗无线广域网传感技术研究,开展基于MEMS的低功耗实时三维姿态监测装置研究,推进动态结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和视频变形监测系统研发。不断丰富产品类别,完善产品性能。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多个项目的产品研发。数据采集设备方面,推出GL4系列无线终端产品,该产品扩展了无线终端自组网的通讯距离,有效拓展了产品的应用场景;传感器方面,完成了磁致伸缩传感器的核心部件研发及测试,为后期推出系列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经费投入人民币1,011.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68%,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58%。

  公司不断健全治理机制,各治理主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履职尽责。报告期内,召开董事会6次,监事会6次,股东大会3次,对年度权益分派、财务决算、董监高换届、股份回购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持续完善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修订《公司章程》,制订《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公司运作规范性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开展信息披露工作。公司通过网站投关专栏、接受投资者调研、召开年度报告业绩说明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投资者沟通工作,积极传递公司价值,维护公司市值稳定。

  公司持续深入落实风险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增强。公司制订或修订了《客户服务管理制度》、《报销及付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为遵循,对各业务管理流程设计了有效的制度、流程及控制措施,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实现了良性循环,促进业务运作平稳高效运行。

  公司深入推进组织变革,提升组织效率,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人才的创造力。报告期内,基于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公司对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同时瞄准重点领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专业技术团队。

  公司密切关注宏观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市场变化,积极拓展公司产品及服务范围,实现业务规模进一步提升,通过平台共享、资源整合,实现公司整体业务的延伸,发挥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果。

  四川汇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系公司控股子公司。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子公司的业务规划和内控管理,基康科技、基康投资、微玛特、锦晖检测及汇康智感公司运作规范,运行平稳,助力公司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整体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公司属仪器仪表制造业,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6.0%,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4.1%。公司聚焦工程安全监测领域,为客户提供精密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及物联网安全监测解决方案,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联系紧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传感器制造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末开始,智能传感器出现,传感器向着系统化、微型化、智能化、无源化、网络化和产业化快速发展。MEMS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的代表,与传统的机械传感器相比,MEMS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适于批量化生产、易于集成和实现智能化等特点。因此,MEMS传感器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在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化工及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长较快。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9.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1%。

  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30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比去年上半年2.9%的增速提升2.1个百分点。用电量数据折射出我国经济复苏态势向好,经济发展结构更优。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案例解读》,“未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要逐渐提高到80%以上”,意味着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风电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发电、储能方式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将不断提高,“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将对公司的智能化的工程安全监测精密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及物联网解决方案等产品及服务的销量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根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将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2023年上半年,共有60座抽水蓄能电站签约、核准、开工。公司预计十四五~十六五期间,每年至少有十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工。水电作为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长期以来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近4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其中西藏自治区水能资源蕴藏量约2亿千瓦,占全国的近30%,居全国第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并将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建设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辽等清洁能源基地,纳入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中。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形势下,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视水力发电这一可再生能源。2023年上半年,常规水电站行业也实现了稳步增长,很多新建项目投入建设,同时一些老旧水电站也在进行更新改造。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水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环保性在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1-6月,风电新增装机2299万千瓦,同比增长77.67%。中电联报告预测到2023年底,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将达到9.6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包含——沿海核电:建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千瓦级商用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型示范;建设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厂;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供水灌溉工程和防洪减灾工程等。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水网安全、绿色、加快智慧、高质量发展。

  根据水利部数据,上半年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1.76万个,投资规模7208亿元,较去年同期多3707个、投资规模多1113亿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095个。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方面,争取多批早开,吉林水网骨干工程、河北雄安干渠、福建金门供水、四川三坝水库、安徽凤凰山水库、江西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广西下六甲灌区等24项重大项目按期开工,国家、区域和、级水网工程体系构建加快。水利发展动能不断加快加强。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发布,2021年10月水利部发布《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办法》和《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伴随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小型水库雨水情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市场空间逐步显现。

  目前,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2023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电站大坝安全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的通知》;3月,水利部印发《2023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快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统筹实施小型水库监测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库运行关乎长效机制;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受政策支持,需求稳定,可持续性好。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在传统的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系统,它将信息、通信、控制和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现代通信技术综合应用于交通领域,并将“人-车-路-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现有的交通设施中增加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将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困扰现代交通的安全、通畅、节能和环保等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交通工作效率。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智能交通行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根据亿欧智库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10.6万亿元,增长空间广阔。中国智能交通建设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形成。目前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已成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交通业的优先主题之一,并在智能控制、通信网络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

  据第三方统计规模以上城市交通路口有约25万个,我国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数为67.20万公里,全国隧道有超1.7万条,传感器作为智慧交通场景不可或缺的元器件,未来应用空间广阔。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工程,包括战略骨干通道工程、高速铁路工程、普速铁路工程、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工程、高速公路工程、港航设施工程、现代化机场工程、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工程等。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30.2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24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270个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000公里左右,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70个以上,新增跑道40条,实现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到80%以上。

  2022年,交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完成投资3.85万亿元,增速6.4%,在政策的保障下,行业预期平稳落地,并有加速趋势。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公路桥梁103.32万座,其中特大桥8816座、大桥15.96万座。公路隧道24850处,其中特长隧道1752处,长隧道6715处。在役桥梁隧安全监测市场需求广泛。

  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城市服务、公共安全、环保、民生、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

  2021年9月22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经验做法,切实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工程的通知》;2021年9月24日,国务院安委办在安徽合肥召开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推广合肥的经验做法。作为应急安全产业的分支,城市生命线工程意在对城市燃气管网、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电力管网、桥梁以及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数据显示,据预计,2025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万亿。其中处置救援类市场占比最高为56%,监测预警类为24%,预防防护类占比18%,安全应急服务类2%。照此计算,在我国城市应急安全领域,监测预警类市场规模将达到7千亿左右。

  2022年1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文章指出“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为落实上述要求,需全面、系统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动态评价风险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据自然资源部文件,“十四五”期末累计建成并运行6万处普适型监测点。鼓励各地在风险区探索安装简易型监测设备。重点部署区域主要包括:青东陇中陕北晋西北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陇南陕南川北秦岭大巴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长江中上游三峡库区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川南滇东北黔东黔西高山峡谷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滇西川西藏东横断山区高山峡谷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辽东低山丘陵区泥石流重点防治区、湘东南赣西中低山区群发性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在京津冀平原等地面沉降严重地区开展综合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计划实施工程治理7000处。优先治理威胁50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计划实施地质灾害隐患排危除险11000处。计划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2500处。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监测终端、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广泛应用于能源、水利、交通及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这些行业容易受到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的影响。如果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放缓,相关行业景气度下降,将会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继续加大核心技术应用范围和市场拓展力度,挖掘潜在应用行业,坚持内涵发展和外延扩张并重的道路,加快技术研发升级,适时调整目标市场拓展方向。把握市场和行业技术变革先机,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实力。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凭借已掌握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丰富产品系列,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具备领先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明显。未来公司若不能持续紧跟甚至引领市场趋势,或者公司产品研发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丰富产品,同时加强营销体系建和行业需求分析,加快新产品的探索和导入,巩固优势行业,深度布局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行业,不但扩大公司产品及服务的适用范围,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受市场经济及公司业务特性的影响,本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26

  362.87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3.10%。公司的应收账款客户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央企、国企和政府部门,客户信誉良好,现金流充沛且与公司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出现坏账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对公司资产质量及财务状况将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制定了信用评级政策,对客户进行授信评级,超过授信额度的进行层层把关后再予发货。售后对欠款单位的定期回访、与客户定期对账、营销催款责任的落实做了明确的规定。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账龄进行分析、对客户进行分类,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落实收款责任到个人,大额应收款由公司高管带队,按区域划分逐一催收。定期召开应收账款催收例会,反馈收款进度情况,针对特定客户指定收款方案。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由于公司的产品及服务的销售模式为直销,公司向主要原材料及服务供应商采购账期一般相对较短;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研究院、科研院所、施工局、高校等,内部付款审批环节多,程序严,流程较长,应收账款回款较慢,应收账款回款期与营运周期存在差异。公司应收账款回款速度较慢可能对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重视催收工作,制定了完善的催收工作制度、规范的催收工作程序和明确的催收工作职责,重视监管力度,对各部门的相关责任做好划分,制定长短期的催收工作目标。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2020年7月公司取得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3),有效期三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若未来国家的税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公司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条件,或公司因自身原因不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条件,公司的所得税率将会发生变化,对公司的税后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应对措施:加大研发投入,丰富智能监测终端产品线,加强行业应用研究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开拓市场。关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结合本公司的经营战略方向,向适应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投入资源,使公司处于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在岩土工程与环境监测领域掌握了重要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比较突出的核心技术优势。公司高度重视对核心技术的保密措施,但是如果未来由于不正当竞争等因素,导致公司的核心技术泄密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被侵权,将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积极采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方式对公司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严格按规范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技术资料严格按照归档流程,管控科技创新成果。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并针对工程需求开发了服务于监测行业中小型客户的开放云平台和数据中心——G云平台,以及服务于监测行业大型客户的私有云平台,不存在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直接或间接获得相关安全监测信息和数据的情形。因信息安全与数据保护日益重要,在公司未来业务开展中,如发生信息泄露情况,将可能导致诉讼或仲裁等纠纷,进而对公司声誉、业务开展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信息安全策略不断完善,建立应急响应预案机制,明确安全与发展双轮驱动目标;切实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为根本遵循,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预防信息泄露。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Copyright © 2028 大摩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QQ:站内信联系 邮箱: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