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

站内信联系
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阜阳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

时间:2023-09-24 08:04 点击次数:67

  展望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与计量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建成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形成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全面满足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为进一步深化计量改革,强化计量监管,优化计量服务,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政府印发《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市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较为完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支撑“三地一区一城”建设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体系日趋完善。计量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社会计量溯源意识明显提升,计量共建共治格局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

  展望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与计量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建成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形成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全面满足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1.加强计量基础技术研究。加强计量基础技术研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民生科技重点领域,集聚各方面力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生命健康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

  2.探索计量测试和量传溯源智慧化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测试和量传溯源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e-CQS),积极参与省级计量检定校准结果数字化平台建设、探索推进计量标准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建立计量电子证书系统,提高计量检定一网通办效能。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生命健康、节能降碳、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计量数据建设。

  3.探索计量技术供给改革行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突破计量服务市场的区域壁垒,推动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充分拓展社会供给渠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鼓励支持各类计量技术机构发展,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部门、机构、企业参与民生领域量值传递服务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多样化的计量测试服务,促进计量技术供给创新发展。

  4.积极构建计量科技创新良好生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及部门科研项目的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依托自身优势建立省级、市级计量科技创新平台,促进计量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和应用。积极支持计量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构建以计量技术机构为支撑,高校、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为依托的计量技术创新平台、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推荐计量科研项目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奖项。

  5.提升制造业计量保障能力。围绕我市十大特色产业、“8+N”现代工业体系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全市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建立健全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先进计量标准,聚焦服务支撑“阜阳制造”和“双招双引”产业发展,探索“产学研”协同,聚集计量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加强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增强促进特产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服务保障能力。

  6.提升仪器设备质量水平。结合全市计量器具制造产业特点和分布,重点推动压力、温度、环境监测类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计量仪器设备制造业发展。支持颍东区、颍泉区、界首市等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建立计量测试评价制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阜阳仪器仪表品牌。鼓励各类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科技融合发展,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7.实施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支撑新兴产业质量提升。进一步深化改革,统筹计量资源供给,依托高校、科研技术机构、重点企业等搭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揽子服务。聚焦十大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和计量测试服务平台,建立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新能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三全一前”计量测试服务,解决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测不快”痛点和“卡脖子”技术难点。

  8.落实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围绕我市“产业兴城 工业强市”战略。推进“精准计量 阜阳制造”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推动计量与相关领域技术规范共享共用,强化计量溯源性要求,发挥精准计量的科学验证作用,帮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搭建产业计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省级产业计量中心建设。

  9.建立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的变革和量值传递溯源的数字化、扁平化要求,逐步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驱动、高效开放的量值溯源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鼓励社会资源提供竞争性量值溯源技术服务。

  10.提升计量标准建设能力。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全市计量标准建设,加快新能源、交通运输、近视防控、酒驾治理领域,经营性电动汽车充电桩、综合验光仪、路面超速仪、酒精度测试仪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加紧补齐全市量值传递短板,力争填补省级项目空白,强化市级量传溯源能力提升。

  11.落实技术机构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全市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强化政府对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标准能力建设、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技术人才引进和能力提升的经费保障,推动市、县两级计量技术机构协同、错位发展,拓展优化强检计量标准装置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强制检定主业主职,强化民生计量、法制计量支撑保障。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发挥计量技术“辐射带动效应”,立足适应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重点建设社会公共利益、健康安全所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重点立足量大面广的民生强检项目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落地,夯实民生计量强检县域覆盖能力,打通强制检定“就地就近”“最后一公里”;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构建政府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为主,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补充,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

  12.强化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重点建设平台,在计量领域培育国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积极引进紧缺人才,支持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培育产业创新团队,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鼓励支持对计量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申报科学技术奖。建立激励培养机制,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依托省、市、县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建设计量“传、帮、带”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提升我市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加快国家注册计量师人才培养、职业资格管理和计量专业职称评聘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大区级和长三角计量领域职业技能比武竞赛、计量比对。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和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岗位设置,探索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等聘任制度,积极参与省、市计量标准、技术规范能力建设,省、市级计量人才库和省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建设,加强国家级、省级计量标准考评员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评员培养激励,支持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交流合作。

  13.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加强企业计量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强化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和测量数据应用。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应用现代化先进测量体系管理,提升“质量强企”水平。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推广开展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产业计量优势,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深化“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提升产业链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加大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源投入,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落实好国家对企业新购置计量器具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14.推进计量区域协作发展。围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计量技术创新及合作交流,推进计量基础共享、计量规范共建、计量保证能力和计量行政许可结果互认,主导或参与“沪苏浙皖”长三角区域性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积极参与区域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和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建设,参与建立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升我市区域发展计量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能力。

  15.加强协调联动,构建“大计量”共治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工作方案》和我市实施《意见》,坚持突出党建引领,进一步推进计量监管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政府牵头、部门融合、协调联动、联合监管、共建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加快推进我市计量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16.实施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围绕落实质量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高企业高质量发展意识。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聚焦“三重一创”等关键领域,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服务。推动计量与相关领域技术规范共享共用,强化计量溯源性要求,发挥精准计量的科学验证作用。

  1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围绕实施“双碳”战略。加强标准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碳、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开展重点耗能设备能效测试、节能评估、企业减碳评估测试等碳计量服务。积极参与完善省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和碳排放监测系统建设。加强部门协作,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企业端接入,充分利用省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强化数据综合分析和应用,促进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提质增效,降低碳排放量。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合理配备和使用计量器具。积极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

  18.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推进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落后产能退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全民节能意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对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取用水、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开展能效标识、水效标识产品监督抽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

  19.服务交通计量技术发展。积极参与省级机动车测速装置和机动车污染、尾气排放监测设备等开展计量技术研究,实行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模式,确保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科学准确。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测试评价,加快省级新能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建设经营性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计量标准装置。

  20.推进计量法治监管。严格执行计量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和安徽省工作方案,主动顺应“计量单位量子化、量值传递扁平化”大变革趋向,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全链条计量监管转变,形成全要素、全流程监管新模式。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推进计量监管部门联动联查。发挥政府各类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督和市场监管部门消费维权的监督作用,压实市场主体的诚信经营责任和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防范化解计量风险,落实《安徽省计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21.推动计量智慧监管。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推动计量智慧化信息化监管模式创新。推广智慧计量理念,积极参与全省探索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建立智慧计量实验室。鼓励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质量控制与智慧管理水平。做好全省在用电能表状态评价及更换试点工作在我市的推广应用。积极参与全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在线计量监管平台建设,确保我市充电设施强制检定工作有效开展。

  22.加强民生计量器具监管。落实计量惠民工程,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坚持“依法计量 严格监管”,加强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基础民生计量的监督管理,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持续聚焦集贸市场、加油加气站、商场、超市、医疗机构、眼镜制配等重点开展专项整治,提升民生计量监管水平。推进建立民生计量器具新型监管模式,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商务、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督和市场监管各相关部门及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维权监督作用,落实市场主办者诚信经营、计量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商业服务行业诚信经营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大中集贸市场数字指示秤“五统一”(市场主办者统一配备收发管理、统一定期申报强检,经营者统一依法使用,商务部门统一规范监督,计量检定机构统一免费强检)的新型监管制度。强化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对粮食收购、涉农物资的监督管理。

  23.推进诚信计量信用分类监管。深化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建立完善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创建、诚信计量示范培育行动,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

  24.加大计量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加大对网络平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计量执法装备水平,规范计量执法行为。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25.推动计量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授权等形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推动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计量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所属实验室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确保科研成果有效和测试结果可信。

  26.提升计量惠民服务能力。围绕民生计量,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聚焦生物医药、绿色节能、新能源等重点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和服务。加强疫情防控、“六稳”“六保”“乡村振兴”“放心消费”等民生计量专项整治、维权监督和计量技术支撑保障。加强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计量强制检定服务保障。

  在保障措施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推动计量文化建设;强化工作考核评估。相关资料下载:

  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d

Copyright © 2028 大摩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QQ:站内信联系 邮箱: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