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

站内信联系
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小马拉大车 撬动科技资源

时间:2024-01-11 06:50 点击次数:177

  用1元钱的财政投入撬动120元的科技资源,激活首都科技资源存量,让科技型中小企业乃至全社会享受到优质的技术服务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目标如今正在变为现实。

  今年6月初,北京市科委首批启动了包括高校、院所和企业在内的12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下称基地)建设。基地采用资源整体开放的模式,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对接,实现深度研发实验服务,推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

  如今,这种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已经显现。伴随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北京市科委今年投入5800万元,撬动76.3亿元科技资源,促进264个国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及13112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

  首都科技资源丰富,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就达180多个,囊括了价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2300多套,总值达33亿元。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

  有关人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有些高校、院所之前也进行过尝试,对外承接研发实验服务,但总量不超过5%,不仅规模小,而且没什么影响。”

  而导致大量仪器设备资源“闲置”的主要原因则在于观念落后和体制的束缚。如何激活存量、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更多探索和突破。

  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北京市科委积极寻找首都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方法。探索的突破口放在了“找准核心、找准资源点”两个方面。

  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科委开始深入院所、高校进行调研,对科技资源开放情况再次摸底,同时梳理制约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一系列瓶颈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制度、主观、内部机制上的诸多障碍,是制约科技资源开放的核心问题。

  比如,高校教授发表的论文中对仪器设备有要求,有些设备必须进口,于是仪器设备跟着教授走,教授做完课题,可能这些设备就闲置了。而且由于内部机制不畅、信息不对称,即使院所、高校有利用这些设备服务社会的意愿,也会因为缺乏专门做市场的机构和人员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据介绍,北京市科委此次选择联合共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12家单位,均是开放科技资源过亿元的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

  选取首都乃至国家顶级的大院大所和高校共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发挥以大带小的示范效应,被北京市科委视为撬动科技资源的着力点。

  北京市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找准了核心问题和资源点,同时在机制、模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不跟院所、高校现有大的体制发生冲突,使得学校容易接受而且非常重视,目前看,资源开放程度和产生的示范效应都非常明显。”

  共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其亮点即在于促使国家顶尖高校及大院大所的科技资源整体进入科技条件平台体系。未来3年,这一体系将延伸至6大产业领域,建设20个平台(基地),并形成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

  据了解,政府与院所、高校联合共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整体合作、整建制开放科技资源的模式,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因此北京市科委的前期工作推进得并不容易。“不仅要对院所、高校科技资源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和整理,还要求院所、学校全面参与到共建工作中来。我们和共建单位谈实施方案、谈如何引进专业服务机构,光面谈就不下200次。”北京市科委负责人坦言。

  此次共建合作有两大亮点不容忽视。首先在组织形式上,平台建设单位采取整建整合,不同于以往以个别单位、零散设备加入的方式。这虽然会触及单位管理体制的问题,但又不至于搅动深层利益,关键点即在于仪器设备资产的权属仍在院所、高校,只是经营权发生分离,由院所高校授权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

  由此则带出另一大亮点,即经营模式的创新。这些中介机构既是独立法人,能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还必须具备协调院校、政府部门、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做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例如,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授权四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运营载体,该公司通过与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对接,同时通过院层面协调,积极拓展国内知名开发区的业务,抓住了资源和市场。

  北京市科委负责人说:“中介机构要能够对内(高校)整合、调动科技资源,对外承接服务;它们还要与研发相结合,不仅接订单,还要接科研课题。这就像小马拉大车,虽然很不容易,但撬动了整个科技资源。”

  配合这一创新模式的实施,北京市科委还建立了一套利益分配机制,即提供培育性支持,主要包括基地建设启动经费,并按照将来的服务量给予一定的补偿或奖励。

  科技条件平台是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程之一,它以“撬动科技资源,促进开放共享;服务企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激活科技资源,面向企业、社会提供研发实验服务,从而推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

  参照以往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经验,北京市科委大胆进行组织和机制创新,通过建立新型组织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及运行机制,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起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如今已形成覆盖国家和北京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体系。

  据介绍,目前这一平台体系可分3个层次,包括1个总平台、4个领域平台和12个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其中,总平台依托首都信息服务网络,是宣传、展示与服务的窗口,也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操作平台。信息服务网络还发挥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领域平台、企业之间进行互动、提供支撑的作用。

  领域平台采用了行业资源分类聚集的模式,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能源环保领域建立平台。4个领域平台的管理分别依托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市场化运作则依托联盟进行。

  北京市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领域平台目前有76家成员单位,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整合行业资源,打造行业服务品牌;二是面向政府、市场提供服务。面向政府,要求领域平台充分整合利用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支撑未来国家地方的重大科技发展,比如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等;面向市场,要求平台不断挖掘社会需求,开展企业需求和科技资源对接服务。”

  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采取整建制整合科技资源、分3年实现全部开放的模式。按照整合资源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综合基地(如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与专业基地(如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专业基地的科技资源直接进入领域平台,与之挂钩;综合基地按照既有的资源分类情况对外开放共享。

  除了上述三大层次,科技条件平台还把社会上零散开放科技资源的科研单位纳入平台体系。这些“散户”多是拿出一小部分科技资源参与到平台中来,而且往往以实验室的名义进行,与所在院所、高校没有直接关系,不同于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以整建制整合资源、整建制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模式。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经形成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今年1月~6月中旬,已有3500多家企业享受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研发实验服务,服务合同额达2.2亿元。

  据悉,到2010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将整合100亿元可供开放的科技条件资源,全面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同时,依托各基地向社会开放的科技资源,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将逐步统一对外形象,提升服务能力,将服务范畴延伸至全国。

  近期,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领导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走访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3家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基础上,形成《北京市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调研报告》。

  科技部部长万钢对此作出批示: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共享服务的积极性,使使用方、提供方各得利益。“设备使用率”是考核的关键指标,通过共享,可以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

  为此,北京市科委计划推出一系列新的制度,其中就包括对新申报项目涉及仪器设备的,先查看科技条件平台目录有无可用的设备,如果有,则必须优先使用这些设备,把项目的设备购置费用变成使用费,从而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Copyright © 2028 大摩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QQ:站内信联系 邮箱: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