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

站内信联系
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遇见非遗丨泥塑刻画万般生命

时间:2023-11-12 05:23 点击次数:133

  “人物的头部塑造,就像做加减法一样,多一步少一步都会让形象发生变化。”泥巴在他手指之间快速被揉捻,渐渐地仿佛有了生命,化为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或大笑、或低头思考,做泥塑的人叫王咏,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泥塑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泥塑结缘已有40余年。

  踏入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的王咏泥塑工作室,便进入一个由泥土精心雕琢的世界。生动的泥人作品铺陈在展架上,每个作品似乎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一个姑娘手捧着茶壶,神态自如;一位老人在躺椅上打瞌睡,面带微笑;厨师在摊位上熟练地拉着面条,动作流畅。这些泥塑作品捕捉日常生活的瞬间,工作室内仿佛回响着泥人们的对话、巴扎上讨价还价的喧嚣,还有欢歌笑语。

  “我从小对美术很感兴趣,初中就开始系统学习素描、色彩,也学习了人体解剖知识。”高中毕业后,王咏进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为他后来泥塑艺术创作注入深厚的艺术性思维,“工作日余暇,我总是抽时间投入泥塑创作中,一旦坐下,便是四五个小时。”

  制作泥塑作品并非易事,从选择原材料到泡泥、摔泥,再到发酵、烧制等工序,都有各自的讲究。王咏为了捕捉新疆各地的风土人情,常年游历各地,不仅深入观察当地生活,更会用当地特有的泥土进行泥塑实验。“乌鲁木齐西山的土属于红泥,奇台县戈壁滩的土碱性大,烧制后泥塑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晶体,英吉沙县的土质很细腻……”他细数不同土质的特点,并尝试在泥土中加入陶瓷颗粒,增加硬度,塑造出的作品更加硬朗也更具线条感。

  在王咏看来,泥塑作品不需要使用太多工具。“手是最好的工具,手指就是最为精密的仪器,分毫间塑性出泥土。”他的泥塑作品,不仅有圆雕,还有浮雕,甚至还有镂空的,展现了泥塑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其最大特点是人物的头部部件能随时更换,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氛围调整人物的神态和气氛。

  “每次捏制作品时,我都尝试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入其中。”王咏缓缓地分享着创作理念,他的作品不追求形式的完美复刻,正是中国画“不求形似”的美学精髓所在。

  “《十二木卡姆》和《巴扎系列》是我钟爱的作品,在塑造它们时,我尽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在王咏的泥塑中,每一个舞者的跃动和赶集人群的热闹场景,都是活泼而充满动感的,它们的表情与动作带给观者无限遐想。

  王咏的泥塑作品获得了业内外广泛认可。作品《赶巴扎》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并被长春雕塑艺术馆收藏,作品《巴扎系列1—18》《 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获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他还为沙雅县博物馆、哈密市博物馆、喀什博物馆等做过泥塑作品,展现新疆人文风貌。

  在王咏的工作室中,也能看到小朋友们学习的身影。学习两年泥塑的小学生蒋婉容说:“现在我能在半个小时内捏出一只小猫,通过泥塑学习,我学会更多美术知识。”初一学生塔依尔满怀热情地分享着计划:“我要以班里同学为原型,制作出属于他们的泥塑作品。”王咏还致力于通过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泥塑艺术。

  在柔和的夕阳余晖中,泥塑作品被镀上了一层金辉,它们仿佛在诉说着故事。王咏望着这些作品说:“我要展现这片土地多彩的魅力,将新疆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坚韧不拔的精神塑造在泥塑面容上,让观者通过这些作品,更深入地认识大美新疆。”

Copyright © 2028 大摩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QQ:站内信联系 邮箱:站内信联系